有所思,乃在大海南。
何用問遺君?雙珠玳瑁簪,用玉紹繚之。
聞君有他心,拉雜摧燒之。摧燒之,風揚其灰。
從今以往,勿復相思。相思與君絕!
雞鳴狗吠,兄嫂當知之。
妃呼豨!秋風蕭蕭晨風颸,東方須臾高知之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【譯】
有一位我所思念的人,他遠在大海的南方。
拿什麼來贈送給你呢?就用懸著珠的,玳瑁髮簪。再用玉環把它纏繞起來。
聽說你已經變了心,我就把禮物折斷了燒毀。把它折斷燒毀,迎著風吹散它的灰。
從今以後,不再想你。對你的相思永遠斷絕。
雞叫了起來,狗也狂吠,哥哥嫂嫂一定會知道的。
唉唉喲!秋風陣陣,晨風鳥叫個不停,東方立刻會皓然大白。
【賞析】
本篇也是漢鐃歌十八曲之一。有人說它是「刺淫奔之詩」,有人說它是「逐臣見棄於其君之作」,也有人說它是「藩國之臣,不遇而去,自抒憂憤之詞」。說法雖多,都不免有些穿鑿附會。單從內容上看,它應該是一首情詩。以女性感情為主,表現十分真摯的情詩。作者用細膩的筆法刻劃出女子對愛恨的轉變。詩中流露出女子失戀時羞惱,強欲抹去卻又揮不掉的矛盾心情。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四段來了解。
第一段是愛的表現。 「有所思,乃在大海南,何用問遺君?雙珠,玳瑁簪,用玉紹繚之。」
女子寄贈一份精緻的禮物給遠在海角天涯的情人。她考慮了很久,終於取下了自己身上的佩飾髮簪。簪是古代女子用來綰髮的首飾,也可以用來連接髮髻和帽冠。它多用玳瑁製成,玳瑁也作瑁,是一種龜類,用它的甲製成的飾品已然十分珍貴,而她又再裝飾上一對珍珠,更進而用玉纏繞起來。可見她對禮物的珍視,也表示了受贈者在她心目中的份量。
第二段則是由愛轉恨。「聞君有他心,拉雜摧燒之,摧燒之!當風揚其灰。」
當她得知情人變心時,濃郁的愛意立刻轉變成強烈的怨恨。雖已折斷燒毀玉簪,仍不能洩心頭之限於萬一,繼而迎風把灰燼都吹散得一乾二淨。正顯示出女子對愛情的態度是趨向極端的,不是佔有,就是毀滅。憨直得可愛。
第三段是描寫女子被棄後內心的羞惱和怕被人知的心態。 「從今以往,勿復相思!相思與君絕。雞鳴狗吠,兄嫂當知之。」
被棄的女子想把負心男子的身影,從記憶中徹底抹去,所以她用堅決的口吻立下誓言「從今以後,不再想你。」但這種決定,全然是她個人的態度與立場,而她外圍的社會,對她的被棄,又是抱持何種態度呢?想到這裡,她不覺有點寒心。這種事只要有些微的動靜,就會傳得滿城風雨。那麼嚴厲的兄嫂必已經察覺到我的心事了。「雞鳴狗吠」一句,前人的說法很多。有的說,那是指天色將明。也有的說:猶言驚雞動狗,以喻透露風聲。我較接近第二說。漢代的家庭組織,以家長的權力最大,當家長去世後,自然一家之主往往由長兄來繼承。所以漢代樂府詩中「兄嫂」是很有威嚴的。如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一詩中劉蘭芝的兄嫂也是「性行暴如雷,恕不任我意」的兇悍態度。
第四段描寫被棄的女子在輾轉反側的失眠了一夜之後 ,終於悟出了自處的道理。人並不是為周遭的事物而活的。
詩中「妃呼豨」是象聲辭,樂府詩中也有「伊阿那」等,本是沒有意義,另在補足樂中的音階而已。「晨風」據聞一多考證是鳥名,就是雉。雉常在清晨鳴叫求偶。所以詩經上也有雉鳴喻求偶的例子。颸音思,也有思慕之意。晨風思是晨風鳥慕同類而鳴叫。當秋風陣陣吹送,鳥鳴啾啾的時間,正是天色即將發白的時辰。接下去馬上是陽光普照大地,一切都展露在光明之中了。詩中最後一句「東方須臾高知之」 是借景以喻心,就像張籍在節婦吟中所說:「妾家高樓連苑起,良人執戢明光裏。」彼此的心境是光明磊落的。東方皓白,正表示自己的清白而何畏於兄嫂的知之呢!
參考資料:中國文學
引用: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0100414018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