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不管是自己封的,還是被讚譽為『小吃首都』的台南,確實在歷史美食上有驚人的口碑。但是台南的口味一直偏甜,所以總是有人好奇地問著為什麼?我總是回答著,答案有長的和短的,短的是:『以前的府城人喜歡炫耀他們家有錢,所以偏甜』。
至於長的答案嘛,就要從明鄭時期說起,以前文官的工作稱之『差事』,而武官的工作稱之『操事』,他們必須要把份內的工作完成後,才可以享受一頓豐盛的美食,所以『一頓豐盛的美食』至今台語仍然稱為『差操』,即是源自於350年前鄭成功的年代。到了康熙22年,鄭克塽無條件投降後,許多不願領取清朝俸祿的明鄭官員,他們隱居他處,而那些原來忙碌於御膳廚房的廚師們,則是選擇在廟口、在街頭擺著攤子,叫賣著當年王爺府的美食。之後,府城的老百姓吃到了原先貴族才吃的到的精緻美食,他們也學會了烹調時多加點糖,偏甜才能顯得貴氣。康熙23年,1684年,就是台灣的小吃元年,台南的『小吃首都』地位屹立至今。
除了深長的歷史背景之外,台南的創造更新能力也不惶多讓。在傳統的老街道上,以藝術所賦予其新生的造街活動,讓海安路和神農街搖身一變成為新興時尚人文集散地,有尊神、有老店新開的民宿、也有翻修舊家具的工作室和酒吧。台南深厚的文化背景提供了最好的支持後盾,讓這裡無論是對於外來觀光客,或是懷抱理想的年輕藝術家,都形成一股強大號召力,在在吸引著更多的正面更新能量與契機。
引用:
全站熱搜